會員登入
註冊會員

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

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

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
      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宗教家,佛教的創立者,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釋迦牟尼是世人對其的尊稱,「釋迦」是其部落的名字,有著「能」和「勇」的意思。「牟尼」是古印度對出家修行有一定成就人的稱呼,可譯作「文」、「寂靜」等含義。
 
               
          
       釋迦摩尼佛前身善慧菩薩欲投胎           釋迦摩尼佛母親摩耶夫人夢白象後受孕
          
      釋迦摩尼佛降生出生便行走七步,且步步生蓮  父親淨飯王很喜歡這個兒子,取名喬達摩.悉達多
          
                     預言家預言他將成為偉大的國王或者覺悟成佛      釋迦摩尼見老鷹捕食蛇得入四禪
          
 十六歲的釋迦摩尼文武雙全                             與耶輸陀羅成親
          
               深受臣民擁戴                                   夜見宮廷迷醉,頓感世間皆是虛妄
          
   佛陀親見生老病死之苦                          夜別妻兒,出家修行
          

          
                   苦修自己,可最終未能得道,五名同修者失望的離去            悟證六道輪迴
          
                佛陀嘆曰「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為眾生說法
          
                                回到迦毗羅衛國                           兒子羅睺羅拜舍利弗為師
          
                      為病重的父親開示,父王因此得度                  菩提樹下為眾生說法

娑羅樹下涅槃
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涅槃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成道後被尊稱的名字。釋迦是種族名,意雲︰「能」。牟尼是前印對修學成道者的尊稱,意雲︰「寂默」或「賢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賢人之意。姓名:喬答摩,名悉達多。意為最好的牡牛。是一個婆羅門的氏族名稱,因此是照前印貴族的一般習慣,從古代《梨俱吠陀》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來的,並不是世尊的氏族名稱。梵名 ,乃釋尊為淨飯王太子時之名。意譯作一切義成、一切事成。據說淨飯王請善占相的阿私陀仙人為太子看相後曾預言,王子若在家必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則成就無上正覺。為表示上述之意義,故命名悉達多。


      出生時間:二千四五百年前,西元前511年 的農曆四月八日 。 有關佛陀出生之年,至今尚無定論。印順導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認為《異部精釋》之佛陀生於西元前511年,滅於西元前431年的說法,較近於事實。前印傳說,佛陀是在吠舍伽月的月圓日誕生的 (吠舍伽月是前印的第二個月),換算為陽曆的5月15日。前印及南傳國家認為佛陀的出生、入道及入滅都是這一天。北傳的漢譯佛典中,也有認為是在二月八日的。出生地點:中印迦毘羅衛城的藍毗尼園。

      族別:釋迦族 。據舊來的傳說,釋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剎帝利種,出於名王甘蔗之後裔,甘蔗王族則出於瞿曇又稱喬答摩仙人之後,故以瞿曇為氏。但據近代史家及學者研究,均主張釋迦族不是白皮膚的雅利安人,而是黃種的蒙古人。印順法師也持與上相同的看法。種姓;剎帝利。 前印自古即有種性制度,將人依次分成婆羅門(祭司)、剎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賤民)四種階級。

      國籍:迦毘羅衛國。當時印有十六大國和四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共和國。迦毘羅衛即是其中半獨立的小共和國。承認波斯匿王的憍薩羅為宗主國。父親:淨飯,是迦毘羅衛的國王。生母:摩訶摩耶 ,於太子誕後七天即逝世。 關於摩耶夫人的身世,存在著許多種不同的說法,且常常和耶輸陀羅互為混。有說是同族拘利。城主善覺王之王女,有說是拘利族天臂城城主阿拿釋迦王的女兒,或說是天臂城主無能王的女兒。



      養母:摩訶波闍波提。摩訶波闍波提,又稱瞿曇彌,釋迦族女子之通稱,為佛陀的姨母,有說是摩耶的姊姊,有說是妹妹。根據經典的記載,比丘尼的出家,即始於波波提。巴利文《大史》及梵文《大事》則記載摩訶波,波提也是淨飯王的妃子。排 行:長子。妻 子:耶輸陀羅。 據諸經論等的記載,或謂悉達多太子先後娶了三個妃子,三個妃子之名字,一說為瞿比迦明女、耶輸陀羅、密伽闍鹿王。一說是耶輸陀羅、摩奴陀羅,瞿多彌,三妃。

      兒子:羅睺羅。羅睺羅意為月蝕,有障礙之意。據《未曾有因緣經》卷上記載,佛成道六年後歸迦毗羅城時,令羅睺羅出家受戒。因年紀尚小,故以舍利弗為和尚,目犍連為阿闍梨,而成為僧團中第一位沙彌。

      七、八歲時,從跋陀羅尼,婆羅門,受學《梵書》等六十種書,又從武師羼提提婆,學習諸般武藝。十四歲,出城郊遊,見了病人、老人、死人、沙門 ,又觀蟲鳥之相殺,而興世間無常之感,起出家修道之念。十六歲時,父王憂慮太子出家,故設夏、冬、雨三時殿,廣聚才女,期以五欲牽住太子的出家之心。

      十九歲,納天臂城主善覺王之女耶輸陀羅為妃或說耶輸陀羅為迦毗羅衛國釋種執杖之女,或說為婆私吒族釋種大臣摩訶那摩之女,一般的看法則以天臂城主善覺王之女為正說。因善覺王與摩耶夫人為兄妹,因此,悉達多與耶輸陀羅為表兄妹的關係。結婚之年歲有十六歲、十九歲、二十歲之說。生一子羅睺羅,關於羅睺羅的出生年,有種種說法,或說其誕生於佛成道之夜,在胎六年,或說誕生於佛出家以前,或說生於佛納妃後六年,或說生在佛納妃後十年。


       二十九歲,私出王宮,出家為沙門,世尊出家之年歲,古德多說19歲,或有說31歲,現在多用29歲之說。但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二十九歲或說十九歲時離家國而去,過著出家的沙門生活,以求得究竟的解脫。因此,依之改為29歲。二十九歲到三十五歲,修禪定及修苦行。釋尊出家後,首先參訪了舍衛國著名的阿羅邏伽羅摩和迦羅摩子,學習高深的禪定,一般的說法是:阿羅邏已達無所有處定,頭迦已達非想非非想處定。後來了知不能依此得到解脫,所以又到摩揭陀國伽耶南方,尼連禪河(今帕爾古)畔的優樓頻螺村(今蘇迦塔村),缽羅笈菩提山,又稱前正覺山苦行林,專修苦行。


      三十五歲,在摩竭陀國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佛成道日,南傳認為在吠舍伽月的月圓日,北傳則傳說是在十二月八日。三十五歲到八十歲,組織僧團,四處弘法。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誕生前565年4月8日(距今已2590多年)於古代印度迎毗羅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經濟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儘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鞏固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內容結構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公元前486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印度釋迦牟尼涅槃(去世)。

原禾宇田禎功傳統整復推拿中心---茶花圖片
感謝您對原禾宇田禎功傳統整復推拿中心的支持,能為您服務是我們的榮幸 ! 原禾宇田事業關心您

發表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