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註冊會員

如來佛、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過去七佛

如來佛、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過去七佛

如來佛、三世佛、三身佛、五方佛、過去七佛


如來佛釋迦牟尼佛   
       如來佛一般是指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 (Sakyamuni)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如來,在佛的世界裡,可通俗的理解為一種職稱,如當今世界各國的總統、主席等。如釋迦牟尼如來,燃燈如來等。通常所說的如來,指的是釋迦牟尼如來,它不是某個個人的專用名字,而是一種對大能者的尊稱。
     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此釋通於二身。成實論一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
     但是如來並不只是特指釋迦牟尼一個人,還有很多個如來。有南無不動如來、南無多寶如來、南無內豐珠光如來、南無一切諸佛海會如來、大悲功德寶王如來等等。
     可見如來佛只是一個尊稱,我們想的如來佛是叫做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的生日是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也被稱為「佛誕日」或「浴佛節」。而「如來佛」通常是指釋迦牟尼佛,所以兩者的生日是同一天。 
     農曆四月初八: 這是漢傳佛教地區普遍慶祝的日期,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等。
浴佛節: 佛誕節的另一個名稱,當天會舉行浴佛儀式,以香湯為佛像沐浴,象徵洗去內心的汙穢。
其他地區: 臺灣的佛誕日也多定於農曆四月初八或公曆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日本本土則定在公曆4月8日。
「如來佛」的別稱: 「如來」是佛陀的眾多稱號之一,因此如來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濁世之人,只要精勤心稱念阿彌陀佛,在臨終時,阿彌陀佛會親自接引是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不受輪迴之苦。
     關於阿彌陀佛名號之由來,據鳩摩羅什譯之阿彌陀經載,此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故稱阿彌陀佛。然據梵本阿彌陀經及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載,此佛壽命無數、妙光無邊,故稱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阿彌陀佛成道之本緣,據無量壽經卷上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之淨土,歷經五劫之思慮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累積功德,而於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之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即淨土門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淨土,故又稱接引佛。阿彌陀三尊像通常以觀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為其脅侍,而與此二尊並稱為西方三聖。
     阿彌陀佛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 (阿彌陀佛在無量劫前即已成佛,自然無法考證生日,該生日其實是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阿彌陀佛在我們的娑婆世界有兩個公認的化身——一個是唐朝的善導大師,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再一個就是宋朝的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代祖師,「永明」是無量光,「延壽」是無量壽,他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



藥師佛
   藥師佛在我國佛教裡面也很多人都知道,農曆九月三十日就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聖誕。我們淨宗主要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我們在午供時常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所以我們對藥師佛這個名號並不陌生。
     而藥師如來表法的意義是什麼?就是能夠治眾生所有的病,眾生最嚴重的病是什麼病?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受生老病死的痛苦,這是第一大病;心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心理的病,這是經典上講的八苦,身心的大病。佛身病、心病都能治,我們做三時繫念法會時都會唱彌陀讚:「阿彌陀佛無上醫王」,所以阿彌陀佛跟藥師如來一樣都是無上醫王。實際上每一尊佛都是無上醫王,只是每位佛菩薩示現的世界,表哪個法就用哪個名號。因此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就知道藥師佛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也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如果到東方淨琉璃世界,他也叫藥師佛。成佛了,所謂佛佛道同,智慧德能相好都一樣,平等。
     佛法稱為法藥,我們的煩惱就是病,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都是病,佛法就是對治這些病的,治療煩惱病。我們煩惱是業因,病由業生,業由心生,心迷惑顛倒才造業。如果心覺而不迷,就不造業,就作佛去了。所以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不能離開三寶,佛法僧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三寶!我們皈依三寶,依佛法來修學,處處提醒自己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病就沒有了,這是藥師佛聖誕給我們最大的一個啟示。


燃燈古佛
     燃燈佛曾是釋迦佛因地時的老師,所以燃燈佛為「過去佛」。許多供奉「豎三世」佛的廟宇,往往在正殿――大雄寶殿中供奉燃燈佛(左側)、釋迦牟尼佛(正中)、彌勒佛(右側),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據《瑞應本起經》卷上所述,釋迦牟尼過去世曾是虔誠敬佛的善慧童子,當時他曾重金買下一枝稀罕的五莖蓮花,供養給燃燈佛。由於蓮花是佛教中的聖花,五莖蓮花更是聖花中之珍品。因此,這個供養使燃燈如來深為高興,佛在歡悅之餘,給這位佛子(釋迦佛的前身)授記,預言他將在九十一劫之後的此賢劫時成佛,授釋迦牟尼佛。
     燃燈佛是世為釋迦菩薩授記的佛陀。燃燈佛授記,對於釋尊的歷劫修行,是一關鍵性大事。因為確認燃燈佛授記時,『釋迦菩薩得無生法忍』。《心地觀經》曰:「昔為摩納仙人(儒童)時,布發供養燃燈佛,以是精進因緣故,八劫超於生死海。」。《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亦以授記之事,為須菩提開演甚深般若之義。《稱揚諸佛功德經》裡述釋迦牟尼佛過去曾於錠光佛(燃燈佛)處,得聞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名號,以此佛名號功德得超十萬億那術劫生死之罪。
     當初,釋迦牟尼還是善慧童子時,見一位王族女子拿著許多青蓮花,他就花了五百錢買來五枝,奉獻給燃燈佛。又傳說在過去無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行走,正巧遇到燃燈佛也在路上走著。善慧童子發現地面有一灘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這污水一定會弄髒了佛的雙腳。就頓發大心,親身撲在地上,還用自己的頭髮,鋪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燈佛從他頭髮上走過去。當時燃燈佛看到善慧童子這種布發掩泥的情景,就授記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普賢王如來以法身圓滿多杰羌佛金剛總持具相報身佛體,始創佛教於法界中,傳教於三界中。多杰羌佛曾化身燃燈古佛、化身金剛薩埵等,由燃燈古佛傳授佛法給釋迦牟尼佛,再由釋迦佛陀開娑婆法教,但佛法之來源皆由多杰羌佛為始祖。
     燃燈古佛的生日是農曆八月二十二日。 祂又稱定光如來,因出生時身邊光明如燈而得名。 燃燈古佛是「過去佛」,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 



彌勒佛
     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 Bodhisattva」。「Maitreya」,音譯「彌勒」,意譯為「慈氏」。有人說彌勒是姓,名字為阿逸多;或有人說,阿逸多是姓,彌勒是名。
  彌勒菩薩現生於兜率天的兜率內院,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遞補佛位。待兜率天壽四千歲滿,彌勒菩薩即將下生人間,現太子身,出家修行,最後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所以世人稱其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菩薩慈心因緣
  彌勒菩薩亦被稱為「慈氏菩薩」。因為在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時候,有一世界名為勝華敷,有佛住世,名字叫做彌勒。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名為一切智光明,聽到彌勒古佛闡說《大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心中信服,便發菩提心,持誦《大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並誓願將來成佛名字亦叫彌勒。
    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後來出家修行,精進不懈。某一天,值遇洪水暴漲,無法出外乞食,連著七天,不進粒米,生命垂危。當時有一對兔王母子,看到菩薩精進行持,為了護持正法久住,便投身火中,將自己的肉烤熟來供養菩薩。菩薩看到兔王母子捨身為法的精神,非常感動,即說偈言: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噉肉食眾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滿足。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生生世世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直到成佛,將更制斷肉戒。說完後,亦投入火中,與兔王母子共捨命而去。此為彌勒菩薩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不食眾生肉之慈心因緣。
化身布袋和尚
  傳說五代後梁時的布袋和尚,即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是浙江奉化人,自稱為契此,但是卻沒有人知道他確實的姓名。他長得矮矮胖胖的,整天笑容滿面,常以竹枝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布袋和尚。
  有一次,他睡臥在雪地上,起身時片雪不沾身,眾人都覺得很稀奇。此外,每次他向商家化緣某樣物品,該貨品一定立刻銷售一空,向人預示吉凶,也一定靈驗。如果天快下雨了,布袋和尚就會穿著濕草鞋快步急走;如果乾旱將至,他就穿著高腳木屐在橋上倒頭大睡。因此鄉民常以他的行徑,作為天氣預報的準則。
  有一天,他走到奉化嶽林寺,坐在一塊大石頭上,口中說著:「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後就安詳地往生了。從此之後,眾人才知道他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宋朝時,嶽林寺依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了彌勒菩薩像,自此天下佛寺山門也紛紛倣效,以笑口常開、大肚能容之彌勒菩薩像為鎮山之寶。
     彌勒佛的生日是農曆正月初一。 這個日期之所以被定為彌勒菩薩的誕辰日,是因為相傳唐朝的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而布袋和尚的生日恰好是農曆正月初一。  
     與布袋和尚的關聯:: 中國寺院中常見的彌勒佛形象,是基於布袋和尚而塑成的。 相傳布袋和尚圓寂時留下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因此認定他就是彌勒的化身。 
     這一天也適逢農曆新年,是歡喜的日子,同時也象徵著希望與寬容。 許多人會在這天祭拜彌勒佛,祈求平安、吉祥,並延續布袋和尚「大肚能容」的慈悲精神。  



三身佛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

第一是法身佛——法身是理法積聚。
     凡夫眾生,是積聚業報以為身,隨業受報,感召四大色身。佛是業盡識空,只有一個清淨之身,妙色之體。法身是理積聚,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是圓滿清淨,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印度語毗盧遮那,意譯為遍一切處,清淨法身,猶如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法身:有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二種。
     自性清淨法身:是眾生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眾生分上,叫做佛性,在無情萬物方面,叫做法性。經中有說:「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離垢妙極法身:是佛在因地之中,修德有功,離了五住煩惱,斷了二種生死。(二種生死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得證無上菩提道果,究竟成佛。過去有一位香岩禪師,聽到撲竹聲音,忽然大悟,他說:」撲竹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蘇東坡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清淨身,就是法身佛。

第二是報身佛——報身是智慧積聚。
     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智慧究竟圓滿,妄惑徹底斷除,叫做圓滿報身。盧舍那意譯為淨滿,就是惑淨智滿的意思。報身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二種。

第三是身佛——身佛是功德積聚。
      「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能以妙觀察智,觀機施教,隨類現身,普度眾生。身佛有示生化身與應生化身二種。
     示身化身:就是應眾生之機,以大慈大悲之心,能夠大權示現。從兜率宮降生人間,到淨飯王皇宮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道。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把所有一切與佛有緣眾生統統度盡,到了八十歲,就入大涅槃。於無生之中示現受生,於無滅之處而示現滅度。這就是《釋迦如來成道記》開頭說的二句:」淨法界身,本無出歿。大悲願力,示現受生。」的道理,此即示生化身佛。
     應生化身:就是隨類化身,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自受用報身:就是佛的智德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斷德究竟永離二種生死。得證菩提覺法樂,與涅槃寂滅樂,這是根本智,以真智住真境,是佛自己受用的報身。(真境:指常寂光淨土)
     他受用報身:就是《華嚴經》說的:」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可是二乘聖人,是有眼看不見佛的盧舍那身,有耳不能聞佛的圓頓大教。十地菩薩根機大,智慧大,就能夠看到報身佛的無量無邊相好莊嚴,這是得後得智。正如贊佛偈說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報身佛的莊嚴相好,是為十地菩薩發心大士所得受用。

     三身佛在佛教中是指法身(佛陀的真理之身)、報身(佛陀證悟後修行的報身)和應身(佛陀為了教化眾生而顯現的化身)。這三個身並無單一的生日可供慶祝。



五方佛
      「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
中央的法身毘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即是化身釋迦牟尼佛)、
東方阿閦佛(另說藥師佛)、
西方阿彌陀佛、
南方寶生佛、
北方不空成就佛。
毘盧遮那佛象徵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
東方阿閦佛象徵「大圓鏡智」,
西方阿彌陀佛象徵「妙觀察智」,
南方寶生佛象徵「平等性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象徵「成所作智」。
    《華嚴經》有言:「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佛教典籍中認為五佛皆是毘盧遮那佛所化現。
    《如來淵源攷》:「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毘盧遮那佛所化現。」
    《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毘盧遮那佛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密宗金剛界密法宣揚“五佛轉智說”,即大日如來佛的法界體性智(理智具足,覺道圓滿,達到佛、我一致),東方阿閦佛的大圓鏡智(覺悟人的本性,即具菩提心)、南方寶生佛的平等性智(修行菩提心)、西方阿彌陀佛的妙觀察智(覺悟自身與諸佛間融通無礙)、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證得金剛身)。
     五智中以大日如來佛的法界體性智最重要,其餘四智均為轉識所生。
     金剛界曼荼羅,分為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等五部,各以大日如來(中)、阿閦佛(東)、寶生佛(南)、阿彌陀佛(西)和不空成就佛(北)為部主,稱為五方佛或五佛。
     五佛中以大日如來為最高尊神,大日如來有四個親近的波羅蜜菩薩,即金波羅蜜菩薩(東方)、寶波羅蜜菩薩(南方)、法波羅蜜菩薩(西方)、業波羅蜜菩薩(北方)。據說大日如來以外的四佛,是這四波羅蜜菩薩所生,四佛各為一方部主,四菩薩則稱作部母。
     中央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又作毗盧遮那佛。法身裝束,膚白色,雙手胸前作講經印。代表清淨人的愚痴心之毒,將空大、色蘊,轉為法界體性智。
     東方阿閦佛,又稱金剛不動如來。膚青藍,右手結鎮地印,左手結根本定印,代表清淨人的嗔恨心之毒,將水大、識蘊、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
     南方寶生如來,又稱寶生佛,膚金黃,右手結施願印,左手結根本定印,代表清淨人的傲慢心之毒,將地大、受蘊、前五識,轉為平等性智。
     西方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阿彌陀佛、無量光如來等,膚紅色,雙手結根本定印,代表清淨人的慳貪心之毒,將火大、想蘊、意識轉為妙觀察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又稱不空成就如來, 膚綠色,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結根本定印,代表清淨人的嫉妒心之毒,將風大、行蘊、末那識轉為成所作智.
     五方佛,也稱為五智如來,是密宗金剛界思想的代表,由中央的毗盧遮那佛和東、南、西、北四方的四佛所組成。五方佛代表五種智慧,包括毗盧遮那佛所象徵的「法界體性智」,以及東方阿閦佛(大圓鏡智)、西方阿彌陀佛(妙觀察智)、南方寶生佛(平等性智)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所代表的四種智慧。五方佛並非單一的個體,而是同一個佛的不同面向或化身,因此沒有單一的生日。


過去七佛
     過去七佛中第一位古佛出現在1000多億年以前,第六尊佛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
     小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是唯一的教主,但是大乘佛教認為過去、現在、未來有很多佛,「三世佛」的概念就從這裡衍生出來。現在佛是釋迦牟尼,未來佛是彌勒菩薩,那麼過去佛呢?很多人都知道燃燈古佛,但其實過去佛不止他一個,其中最著名的統稱“過去七佛”,那麼另外六個是誰呢?
     毘婆屍佛:過去七佛的第一位,佛經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91劫(佛經裡的一劫為13億4千萬年),從時間上看,我們沒聽過似乎也正常,因為那是1000多億年前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曾這樣記載:過去有佛出世,號毘婆屍。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屍棄佛:過去七佛的第二位,根據《長阿含經》記載,屍棄佛於過去三十一劫出世,於分陀利樹下成佛。曾經舉行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如果佛經說的是真的,那麼地球人應該沒有參加過。
     毘舍浮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三尊佛,拘留孫佛是第四尊佛,拘那含牟尼佛是第五尊佛:佛經中對他們的記載基本上差不多,都是久遠時間之前在樹下成道,然後舉行法會。有趣的是封神演義裡元始天尊門下十二金仙裡有一個也叫拘留孫,有人附會他和燃燈道人由道入佛,成為過去七佛之一。
     迦葉佛:過去七佛中的第六尊佛,意譯為隱光佛,降生於釋迦牟尼佛之前,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言釋迦將來必定成佛。
     燃燈佛:過去七佛中的第七尊佛,又叫定光如來、普光如來,在佛教中是過去佛的代表。在他的時代,燃燈古佛曾為釋迦牟尼佛授記,《金剛經》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隨著佛教三世佛概念的傳播,燃燈古佛被一些民間信仰納入,例如白蓮教編造的經書裡就經常提到燃燈的名號,而在封神演義裡,燃燈佛竟然成了燃燈道人。
     過去七佛: 指過去七尊佛,包括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以及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並沒有統一的生日,因為他們是不同時期的佛陀。其中,過去世的燃燈古佛(也稱燈光如來)的佛誕日是農曆八月二十二日,而七佛中也包括了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其佛誕日是農曆四月初八。 
原禾宇田禎功傳統整復推拿中心---馬櫻丹花圖片
感謝您對原禾宇田禎功傳統整復推拿中心的支持,能為您服務是我們的榮幸 ! 原禾宇田事業關心

發表您的評論